2011.03.18
社民连作为香港本土激进势力的代表,一直都处于政治光谱极左的位置。象这样激进的小型政党,只有在比例代表制的土壤中,才能够生存。换句话说,在比例代表制的影响下,只有不断去细分政治光谱,才能够利用有限资源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。
社民连在年轻人中拥有很强的号召力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随着80后逐渐掌控社会的主动脉,新生代的思维方式将逐渐占据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。在缺乏强势政府管制下,议会将渐渐成为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,其凭借民意的授权,在政策价值取向中的角色将愈发重要。其占据道德制高点,不必过分担心政治平衡、社会分化等实际困难,只需紧跟民意主流行事就万事大吉。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政治家的民意至上论,这种趋势危险的地方在于,所有政治家都普遍缺乏长远规划,只注重眼前的政治得失,导致民粹主义盛行。
社民连是次闹分裂,表面看是因为党内不同派别之间水火不容,但从其分裂后民调降低的同时知名度大增分析,这次的分裂,总让人感觉像是在演戏。社民连代表港土激进势力,历来选票都比较固定,社民连三子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铁票团队,只要不出现非常意外的结果,社民连的三个席位应该是所有议员中比较稳定的类型。这就导致了激进势力中的第二梯队的不满,如果采取党内民主报名,随意参选的策略,将大大分流激进派的票源。万一出现偏差,有可能出现激进派三席不保的情况。
如果社民连采取自我分裂的方式,将有如下好处。首先,炒热知名度。社民连这种类型的政党,属于典型的议题政党,本身不具备执政能力,只有通过炒热社会议题,利用府院矛盾,达到自我曝光的目的。这次的分裂,不论建制派媒体还是泛民媒体,都给予了密集的报道,虽然报道的角度与立场不尽相同,但结合网络的快速传播速度,迅速炒热了人民力量这个新兴政党,使人民力量在下半年的区议会选举中积攒够了知名度。其次,为第二梯队搭桥铺路。由于激进泛民的票源比较固定,如果大家拥挤在社民连这一艘船上,将会面临人多票少的困局。社民连的这次分裂距离12年的立法会选举正好一年多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合。这个时间段,其长度正好可以打一场选举战,而不会令选民感到厌烦。最后,与其他泛民政党呼应。泛民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,但互相之间的配合还是比较默契的。比如社民连占据泛民的激进阵地:公民党从“五区公投”后博得泛民中间大多数的同情:民主党在政改投赞成票后,急剧向中间靠拢,迫切想唤醒港人中沉默的大多数。这种梯队层次,可以说是政党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后,逐渐找准自己适应的政治光谱,在自己的光谱中努力经营,扩大影响。因为香港各政党都知道,在比例代表制下,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完全照顾到各阶层各派别的利益,只有不断挖掘票源深度,才能够在投票率不高的情况下,取得稳定的成绩。
可以说,社民连这次的分裂,应该和一个人有重要关系,他就是杨苏棣。杨苏棣(Steven Young),创造了“颜色革命”,为此他获得国务卿颁发的最高荣誉证书,并在2006年被委派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处处长的“美差”,更于2010年3月到中国香港担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总领事,任期到2013年。杨苏棣上任整一年,我们可以看到泛民条块分割之逐渐清晰,相互分合进退之自如,集体否决政府议案之决然,表明了泛民是在一个设计好的框架内进行活动的。
杨苏棣2010年三月上任,六月民主党与中央达成政改协议,其中民主党转型之剧烈为大家所诟病。有人分析中央与民主党会存在台下交易,并猛烈抨击民主党出卖民主求荣。通过分析,民主党应当不会与中央存在不见光的台底交易,毕竟与中央达成政改协议,已经对民主党产生能否坚持民主理想的怀疑,如果存在台底交易,万一曝光,对老牌政党--民主党来说,将是致命的打击,民主党高层还不至于为了达成政改协议,将政党置于承受如此重大风险的地步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老牌民主政党,成为这次政改的积极响应者。我们从李柱铭的言行中分析,便可初见端倪。当李柱铭听闻民主党即将于中央就政改达成协议,一开始态度强烈以退党相要挟,到后来出外旅游归来后,态度180°大转弯,表示将继续留在民主党内发挥光热,这就令人怀疑其外出旅游的真实性。
从泛民各政党的现阶段表现来看,虽然其能够在杨苏棣的影响下,达成某种默契。但是,由于泛民各党派之间的历史宿怨等因素,短期内期望泛民步调高度一致也是不现实的。现阶段泛民的步骤是先牢牢占据属于自己的政治光谱,尽可能多的在利用比例代表制取得更多的议席,以谋求更大的发展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