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页浏览总次数

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

郝铁川是否需要不时挑逗港人敏感的神经?

2010.09.06

  郝铁川在香港记者协的讲话已经过去半月有余,双方的争辩已经沦为口水战,其中的是非曲直各方都有鲜明的立场。此文章一经发表,各种政治势力争相表态,其中不乏政坛明星级选手。这也难怪,这么好的素材,这么好的舞台,大家不表现一番,真是对不起郝主任抛出的这番理论。本来理论探讨,没有对错,但如果披着官方的外衣,再说出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,想不被炒热都难。很多专家已经从法律、学术、历史等方面来对讲话进行论证,不论讲话正确与否,我这里想探讨的是:中央的官员是否已经适应香港政治运作模式?

  与香港媒体打交道需要智慧

  到底有多少人认真看过郝铁川的讲话原稿,我对这个数字不太乐观。很多人只是从媒体的报道或文章的只言片语来了解这个事件的始末,还有很多人只是看到媒体新闻报道的标题,就已经开始打腹稿来驳斥郝的言论。香港是个言论新闻自由的特区,官员平时的讲话,即使完全正确,也很容易让反对派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驳斥。更何况郝这次的讲话,本身就有很多演义的空间,对与错在不同的立场非常容易转换。

  中央的官员,一般与媒体打交道的常态是这样的:首先邀请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媒体,给若干车马费,然后媒体记者发表通稿,大家皆大欢喜。如果遇到不合作的媒体,首先从经济方面制裁,如果还不屈服,行政压力或法律制裁会紧跟其后,一般这样下来,异议的声音几乎可以绝迹。但是这样的惯例在香港是行不通的,香港经过多年公民教育,记者有其自身的行业荣誉感。投入这个行业,并不仅仅是一份饭碗,而是一种通过报道新闻事实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。

  本来郝的讲话实质,初衷并不是想干预新闻自由,但经过香港媒体与泛民的不断演义,最近已经演变成在危机中是否应当进行新闻管制的辩论。事态的演化过程,可以说已经把中央对香港的管制政策拖下水,造成中央是在为新闻管制造舆论。这样的诡辩结果,想必并不是郝的初衷。

  官员与记者打交道,是需要技巧的,这正是大陆官员最欠缺之处。大陆的官员,已经习惯了躺在安全的政治温床中,不用太在意新闻与民意对政绩的影响,这就养成了对待媒体,无论说话还是做事,甚少考虑后果的行为举止。但如果把这些大陆的不良习惯带到香港,首先媒体就会鸡蛋中挑骨头般把你的讲话进行筛选,挑出对己有利,对你不利的内容,进行渲染式报道。其次反对党会根据媒体报道的民意反映,有针对性的进行话题炒作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增加保管率,议员的生命就是曝光率,只有维持足够高的曝光率,选民才会了解议员,再下次选举时,该议员才会从其他被选举人中脱颖而出。所以说,媒体依靠反对议员的观点来进行报道,增加报纸的销量,议员也同样依靠报纸的报道来增加影响力,双方是相辅相成的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官员在媒体面前的讲话,既是一门技术,更是一门艺术。大陆的官员需要学习香港的舆论行为规范,尽量避免低级失误,因为官员的一次失误,失掉的将是政府的民心。

  中央政府的管制技巧

  怎样才能既不丧失中央政府的管制权威,又充分放权给港府,让“港人治港”落在实处,是现阶段中央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。中央插手香港事务过多,势必引起港人反感,容易被泛民利用从中作文章。如若放权过多,对社会、经济等领域的掌控将减弱,从战略角度来说,也是中央所不能接受的。怎样才能在平衡中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呢?寻找可靠的代理人,是现阶段唯一的办法。

  郝的讲话,从一开始就说明了是作为学者来和大家探讨问题。如果郝没有中联办的背景,这样的话题绝对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。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中联办现在的位置比较尴尬。一方面不停的解释香港政府的中枢在中环,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。另一方面,又总是在香港敏感问题上发表言论,违背中联办这个机构设置的初衷。香港一些社会组织,将游行示威的终点,由以往的特区政府总部,移到了中联办。从游行的终点可以看出,香港人民已经感觉到,权力的中枢已经逐渐由中环向西环倾斜。这其实对中央政府的管制威信,是一个危险的信号,正所谓做的越多,出错的机会就越多。

  这次郝的讲话,被泛民解读成为“23条”立法,多名建制高层紧急出来进行澄清。这样先打后揉的政策,在政治空间狭窄,舆论不发达的大陆,非常的奏效。但是在香港,抛出此话题,只会给泛民提供炒作的机会,令建制在如此敏感的话题中进退失据。

  我认为,以后中联办的官员,在敏感话题的讨论中,可以少发言或不发言。即使什么都不说,也比说错话令泛民穷追猛打要好。中央的角色定位,应当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控香港的前进方向。具体的事务,比如一些敏感话题,我相信还是应当由港人自己来讨论比较好。如此一来,中央不但能够得到一个不干涉香港政府运作的美名,还能够让泛民闭嘴。

  事态的发展演变

  不论泛民如何解读郝的讲话,郝作为中联办官员,能够公开讲话,一定是经过高层审时度势后批准的。在政改通过后,现阶段整体政治气氛比较宽松,趁机抛出一些敏感话题,试试社会的反应,这应当是领导的思路。但是,中央也应须知,香港是有民意调查的,现阶段并没有公开中央政府在香港的民意满意度调查,我猜想这方面的工作应当也是在做的。郝的讲话出来后,根据这些天对媒体和舆论的观察,中央的民意应当是插水式下跌的,可以说已经淹没了前阶段政改通过后对香港市民对中央政府的好感。如此行事,可以说不是一个成熟政府应当的修为,成熟的政府不会不时触碰社会敏感问题。如遇社会敏感话题,应当用超高的政治技巧、舆论的引导,抑或政治家的个人魅力来从侧面化解危机,而不是硬邦邦的抛出炸弹,随大家疯狂的去发挥,去演绎。“23条”立法,本身就是一个港人心中的定时炸弹,别说现在提及,即使不提,还不时的有人把不相干的话题向这个方向引导。这种把自己放在靶场当靶子的做法,等于是给泛民提供了攻击的机枪和子弹。

  最后,不知道抛出郝的言论是否达到了初始的目的?如果是准备牺牲一两个低级官员来测试港人对敏感问题的接受程度,这样的目的算是达到了。如果郝的言论只是想为“23条”立法来铺路,可以说这是一招臭棋。因为香港毕竟不同于内地,香港的公民社会非常发达,记者职业素养非常高,郝的几句讲话是吓不倒香港人民的,反而会激起香港人民同仇敌忾的悲壮感情,03年的游行就是在民怨积攒到一定程度的后果。既然说了也没用,还会引起大家的反感,那就不要说了,或换个方式表达如何?因为中央的民意在香港已经很低了,经不起这样屡次的折腾,假如真有一天港人对中央的忍耐到达极限,这种裂痕就不是短时间能够修复的了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