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页浏览总次数

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

吴康民的“维稳”论,将使香港丧失“黄金十年”

2011.05.12

  近日,吴康民的《谁能“维稳”,便是“真命天子”》这篇文章进入温家宝总理的视野,进而得到总理的单独会晤。这次的会晤过程乏善可陈,唯一的亮点出现在温总理的夫人这次的高调亮相。由于本文重点在于讨论吴康民的政治观点,温夫人的出现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。
  吴康民作为爱国阵营的代表人物,从75年开始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,是爱国阵营中的老前辈。可以说他们的意识形态是和中央最为接近的一群,从港英时代就能够与中央保持密切的关系,他们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。作为中央收回香港最坚定的支持者,在回归后,爱国阵营也得到了优厚的政治回报,可以说爱国阵营与中央现在是一种捆绑的关系,一荣俱荣一损俱损。
  在特首选情如此微妙的时刻,温总理的刻意会晤,正表现了中央对香港下届特首的重视程度。因为下届特首的任务非常的艰巨,既要处理好香港自身的各种政治冲突,也要为2017年的特首普选做充足的准备,不论是连任,还是换人,普选的定义再如何解释,每人一票的现实情况是避免不了的。这就是中央在考虑下届特首人选的时候,显得颇为踌躇的原因。最近的中央领导人也频频会晤香港高层,从胡锦涛与李嘉诚的面谈,到温家宝与吴康民的会晤,中央在与这些人的交谈中,寻找下届特首的适合人选。
  但我们同样也应当看到,不论是李嘉诚还是吴康民,他们仍然是守旧派与保守势力的代表。与他们的会晤,其中蕴含了两层的含义在其中:其一,他们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,需要在晚年得到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,这种中央国家领导层次的单独会晤,正好能够给予这种意义。其二,在特首选情的关键时刻,高调的会晤,能够让建制派得到心理满足感,在特首的选情活动中,做到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,不会出现另一种声音。不论是哪一种情况,本次的会面,积极的意义还是主流,说明温总理在关注着香港局势,并没有因为十八大的原因而把难题留给下任。
  笔者一直有这样一个判断:2010-2020将是香港发展的“黄金十年”。从中央与泛民进行破冰会面,到通过2012政改,不论是中央还是泛民都在努力的调整自己,以适应对方。求大同存大异,将是未来十年香港各派政治势力的基本生存法则。在2020年立会普选尘埃落定之前,各政治派别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,必然展开激烈的卡位战,不论是泛民还是建制,甚至港府,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与支持,必定紧跟民调,有些政党甚至会大幅度的调整其自身定位(从民主党赞同政改可以看出这种趋势)。所以说,香港的政治生态必将更加的激烈与动荡,试问一个一心“维稳”的特首将如何面对如此困局?
  香港的稳定,并不是依靠某个特首或政党来维持的。造成现阶段各阶级之间形同水火、暴力游行示威层出不穷、戾气遍布社会各界的根本原因,并不是因为贫富差距加大、社会流动性停滞等表面原因,而根本原因在于各阶层没有通畅的表达诉求的渠道,这样的后果是使社会丧失凝聚力,进一步会严重到割裂族群,造成社会分裂与动荡。从香港政治制度的设计者初衷来看,比例代表制的使用,是为了防止出现一党独大的情形,同时又能够保护中小政党的利益。但比例代表制的弊端也是非常的明显,如果社会稳定,各个阶层对现状普遍满意,就非常适合比例代表制的实行。但香港的情况恰恰不是这样,虽然香港的整体经济水平非常发达,但还是有很多贫苦族群在贫困线上下挣扎;虽然香港的政府清廉指数全球领先,但年轻人对于民主政治的渴望同样非常迫切;虽然香港背靠大陆支持得以迅速发展,但随着大陆进一步开放与经济重心的北移,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,还能维持多久,是一个未知数。
  就是这样的现实情况,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特首,这些眼前的问题如何解决,香港不缺“打工仔”特首,香港需要“大政治家”特首。“黄金十年”同样可以变成“青铜十年”,如果特首没有解决矛盾的能力,香港回到青铜时代也不是没有可能。这个十年是非常关键的阶段,应当说中央对香港的控制力能否深入就在这十年。我们应当看到,“维稳”应该是基本要求,而不是最终要求,如果以能否“维稳”来划线,中央将逐渐失去对香港的影响力与控制力。普选的进程虽然缓慢,但绝对是潮流,这个历史潮流是谁都不能够阻碍的,当历史的洪水逐渐淹没脚踝的时候,千万不要发现我们的地基其实还没有打好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